这种偏执思想是不能通过讲道理解决的

求助者(一位母亲):我女儿27岁了,有抑郁焦虑症,经过北京安定医院的治疗,情况总体还不是很严重。

她自己去美国奋斗一年,刚刚被劝回国内,她还想去美国、欧洲。她可以正常的沟通。

她过去的创伤有:1、她说小时候我对她恐吓,把她吓坏(应该是7-10岁),那时她感到我是她身边最危险的因素,她感觉和父母一点也不亲,没有什么感情。2、她没有现实中的朋友。3、她从网上接受了许多错误的观点。肯定是我当时态度比较暴躁,虚打实吓唬,还不如真打。之前只是恐吓,不是真打,比如作业之类的。

她学习也不好,她从电影、电视、文学、游戏、新闻等等接受了许多美国、欧洲好的宣传,认定那里是她心灵的天堂。她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想在欧洲、美国等白人国家结束生命,然后藏在那里,或者把骨灰撒在那里的湖泊河流草地,那样她的灵魂才能安宁。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她也喜欢谈话,也喜欢养生、健康长寿,总体而言负面情绪多于正面。
以上原因她一直不敢说,这次回国后我们才彻底了解,她拜托父母一定答应她的要求,她怕万一出意外愿望不能实现了。

她认为白种人是优秀人种,她必须和白种人结婚生孩子。否则她生黄种人想想都不想给黄种人喂奶。但是她也说找中国人结婚只想找医生或基督徒。当然这个想法是很次要的,我感觉是她自己是在感觉思想没有出路的时候,自己安慰自己而已。

中国男人在她眼里就是网上有关男人的坏新闻:大男子主义,打老婆,拿女人不当人,不忠,重男轻女等等。她说中国人是黄皮猴。出国前说西方民主,回国前已经认识到西方是假民主,但是不足以改变她的出国倾向。目前搞签证还要去,不顾我们劝阻,饮鸩止渴。

她很草率的和一个应该是底层的白人结了婚。那个人工作很累,上大夜班,由于常年夜班劳累,那个人情绪也时好时坏,对她很一般,经常翻脸骂人呵斥我女儿,只顾自己舒服。她一切都要服从他的利益和心情,对我女儿的要求则几乎不重视还不解决。那个人没有朋友,和妈妈以及兄弟姐妹同事等等都不往来,十分孤僻,这点和我女儿类似。

点评:这个女孩非常偏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非常反感和憎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地憎恨。不但憎恨所有中国的传统思想,还排斥所有的中国人。不但排斥所有的中国人,甚至排斥所有的黄种人。认为中国人是“黄皮猴”,就是还没有进化的人。认为白种人才称得上是人,黄种人是“猴”,人与猴的差距太大、太大了。讨厌黄种人讨厌到什么程度?讨厌到假如自己生下的孩子是黄种人,就不愿给他喂奶的程度。父母对她心灵的伤害越深,她的思想就越偏执,这种偏执的想法是不能通过讲道理来解决的。因为这个思想的背后郁积着很多很多受伤的负能量。

这位27岁女子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我童年的时候父母给我造成很重很重的阴影,父母不把我当人看待,他们把我当成学习的机器,总是按照他们的要求逼我读书学习,我没有自己的喜好,没有自己的空间,我就像一个犯人一样被强迫读书学习。如果我有抵触情绪,他们就疯狂地训斥我,侮辱我,惩罚我,而且还口口声声说是为我好。我曾经无数次想离家出走,曾经多次想自杀,但最终还是熬过来了。因为这个原因我对父母没什么感情,我很讨厌父母的思想观念和对待子女的教育模式。因为我对父母的怨恨太深太深了,以至于我讨厌中国所有传统的东西,讨厌中国人,讨厌黄皮肤的人,我觉得西方的民主自由才是我向往的天堂。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到西方国家生活,一定要跟白人结婚生孩子。我如愿来到美国,跟一个美国白人结婚,我的白人丈夫是一个很自私且无能的人,我经常被家暴,被他折磨了一年之后,我坚决离开他。

我意识到白种人也有好人和坏人,西方的所谓民主很多情况下是假民主,但我还是愿意呆在西方国家,因为童年的时候父母对我的伤害太刻骨铭心了。我一定要死在西方国家,我死后一定要投胎在西方国家,我也意识到我的思想很偏执,但没办法,我必须这样做心理才能平衡。也许我需要在西方国家饱受磨难之后才能客观中立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没有得到深入普及而已。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经济发展较快而得到很好的普及。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发,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他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蒙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著名的散文家。他希望做导师的应该陶冶儿童的感情,应使儿童从幼年时期起就学会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举止、礼仪以及音乐和舞蹈,并要经受体育锻炼的严格磨炼。他说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儿童完美的判断能力”。他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有些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正常需求被严重剥夺,于是便把满足这种需求看得比任何一种其它方面的需求都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而忽视了其他,这种过度的重视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每个人就像一本书,不过阅读自己要比阅读别人更难。

Leave a Comment


粤ICP备14060267号-18